援青初心映高原赵瀚闻老师初抵玉树的支教故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关于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要求,北京商贸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遴选软件信息专业骨干教师赵瀚闻老师到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支教两年。为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担当被更多人看见,让支教路上的点滴感动与真实体悟得以留存,学校决定以文字为媒介,记录赵瀚闻老师支教途中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细腻的文字,细致捕捉他在玉树支教期间的日常片段、心路转变与真挚情感,让读者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这段跨越两年的不凡时光里,一名援青教师的执着坚守与赤诚热爱。

今年五月,当学校领导谈及援青任务时,我的内心既有些许忐忑,更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责任感。那一夜,我与父母、爱人促膝长谈,从任务的意义聊到家庭的牵挂,从玉树的需求想到自身的价值,经过反复斟酌,我毅然决定报名加入援青队伍。

8月24日,承载着使命与期待,我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发,飞往青海玉树。抵达后,我正式融入了由83名成员组成的北京援青大家庭——这支队伍汇聚了来自北京各个单位的行政干部、医疗人才、教育人才,大家怀揣着同样的初心,为支援玉树发展而来。

玉树州平均海拔高达4200米,自然环境的艰苦远超想象,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不怕苦、不怕难”的信念早已刻入骨髓,我坚信无论多大的挑战都能克服。而来到玉树后的第一个“拦路虎”,便是高原反应——头痛、气短、乏力等不适接踵而至,这或许也是未来工作生活中最严峻的考验。幸运的是,北京援青团队是一个极具凝聚力的集体:大家作风过硬、团结友爱,谁有不适,总有同伴主动递上药品、分享缓解高反的经验;谁有困难,总有战友伸出援手、一同出谋划策。在“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支撑下,在伙伴们的相互鼓励与帮助中,我逐步适应了高原环境,攻克了眼前的难关。

我的对口单位是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这是一所集中职、高职、小学教育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校园四面环山,清晨推窗可见皑皑雪山与苍翠林海,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同时,学校的教学设施又十分现代化,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我已全身心投入到信息技术系的教学工作中,精心备课、耐心授课,努力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接下来,我还将陆续开展带徒弟、教科研项目等工作,把北京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玉树,充分发挥北京教师的辐射作用和种子作用,助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在此,我由衷感谢北京商贸学校给予我的支持与关怀。临行前,学校领导特意前往机场为我送行,不仅细致叮嘱我在玉树注意身体、安心工作,更郑重承诺会全力保障我在当地的工作与生活需求,及时解决我北京家庭的各类困难。这份来自组织的温暖,如同坚实的后盾,让我彻底卸下了后顾之忧,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援青事业中。

来到玉树后,常有同事和当地朋友问我“会不会想家”。说实话,起初因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让我暂时无力沉浸在复杂的思乡情绪中,但我深知,对家的牵挂从未消减,父母的叮嘱、爱人的笑容,家中的每一个温馨场景,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悄然浮现在脑海。可我更清楚,我的“家”早已超越了那两室一厅的居所:这里有一同并肩作战的83名援青同伴,他们是我的“家人”;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同胞兄弟姊妹,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五湖四海的壮阔、绿水青山的秀美,都是“家”的模样。

我时刻铭记,自己不仅代表着北京教师的形象,更承载着北京商贸学校的嘱托。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克服一切困难,以奉献诠释担当,以实干践行使命,充分展现北京商贸学校教师的优良作风,为玉树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