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贸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

一、学校概况

北京商贸学校始建于1964年。隶属于北京市教委、北京二商集团双重领导,是一所集全日制教育、职业培训、成人继续教育、中高职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就业指导先进学校”、“北京市职业教育首批现代化标志校等荣誉。2010年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验收。

学校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76166平方米,校区在大兴区西红门路14号。学校目前北京生源全日制在校生1722人,年培训5000人次设有六大类12个专业:会计、金融事务、铁道运输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动漫游戏、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其中金融事务、铁道运输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动漫游戏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3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39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37.9%。

2014-2015年度,学校秉承“以教学为中心、为培养目标和经济建设服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受教育者不同需要”的办学思想,立足首都经济发展新定位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新需求,立足二商集团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品牌发展”之路,在专业建设、德育教育、中高职衔接等方面打造新亮点、办出新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办学条件

(一)招生情况

2014级录取学生342人。其中北京生源245 人,外埠生97人。从本市录取考生成绩看,统招最高分421.1 ,最低分292.2 ,学生质量较往年有一定提升。

(二)在校生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在校生1722人,共分为四个年级,教学班66

学校各级各类培训为5000人次。

(三)占地面积

学校有一个主校区,占地面积为67686.6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4.23平方米。

(四)建筑面积

学校建筑面积76166平方米。

    拥有国内一流现代化水平高的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 6628平方米。

(五)仪器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共计12703万元,2015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60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70454元。

(六)实训基地

学校拥有集教学与培训于一体、校企服务双兼顾的设施齐备、功能先进的实训基地共计44个,包含仪器设备4313台,工位1918个,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总值8578.6万元,使用率达到100%。建有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制作室)和铁道运输生产性实训基地三个,年培养学生418人,实现交易额15.66万元。

同时,学校先后与中投科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榭趣景园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及酿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北京二商集团、北京西客站等57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总计接待学生实训512人。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训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学校“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紧密结合”的办学成果,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七)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652平方米,馆藏图书8.6万余册,电子图书1509GB。

(八) 师资队伍

经过不断改革,逐步优化,学校形成了一支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业务精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准师资队伍。现有教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生师比为16.72:1 (仅为全日制在校生,不包括培训生)。专任教师全部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35人,占33.98%,博士4人,占3.9%。;职称结构方面,讲师51人,占专任教师49.51%,其中高讲37人,占35.92%。“双师型”教师7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74.75%;有企业经历的2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23.30%。2014年,学校引进博士1人,硕士8人。

 

(九)信息化建设

学校已形成包括OA自动化办公、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全员考核、图书馆信息、学校监控、闭路电视、校园广播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软硬件系统。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率100%,信息点648个,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教学的需要。随着各软、硬件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效率。全年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482.26万元。

学校有教学用计算机2362台。建立了专门的门户网站,包括办公自动化、教学管理、工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和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软件平台。学校还以科研课题、项目建设等形式,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协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共拥有数字化教学资源10个,数字资源量836.5GB,涵盖现有12个专业。其中专业化教学资源5个,包括金融事务专业、动漫游戏专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共用数字化资源5个,包括英语、德育、语文、创业就业、职业素养等方面,资源量达到19TB,使用率达百分之百。资源库具有保存、查询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师生可以通过登录学校网站的“资源库”快速的查找本专业课程的各种资源。学校现有网络课程17门,目前正在建设的金融事务等9个专业的微课程。

2015年,学校投入223万元建成了“信息化建设—教学督导系统”, 95间教室全天24小时监控,实现了全方位信息记录,采集的所有数据进入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并与学校全员考评系统对接。随着该建设项目的投入使用,做到了“三个实现”:一是实现我校各部门的联动,落实我校全员管理目标;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对师生的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同时提高了效率;三是系统的存储和回放功能实现了教学与学生管理案例的规范积累,为教学部门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为学管部门完善学管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十)办学经费

    2015年学校经费投入7151.61万元,其中:基本办学经费4707.93万元,学费190.63万元,利息收入14.28万元,央财专项经费181.8万元,市财政专项经费2056.97万元。 

    2015年教学经费支出1461.19万元,其中日常教学经费149.75万元,师资队伍建设经费28.23万元,实训基地建设经费800.95万元,信息化建设经费482.26万元。

三、教学过程

(一)专业设置

1.坚持三个紧贴,进行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服务 三个面向”的办学思想,依据“服务首都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需要,服务于区域新兴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二商集团打造中国食品产业强势集团目标需要”的功能定位,遵循“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构建了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为核心的绿色食品产业专业群,以金融事务专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专业群;以动漫游戏专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做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学校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增强专业对产业发展支持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坚持“面向市场、就业导向、依托行业、服务经济建设”的宗旨,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发展中高职衔接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紧密对接,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把原有食品工艺专业调整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方向;新增设了航空服务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金融事务专业增设了证券专门化方向;开设了财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动漫游戏专业三个中高职(3+2)衔接专业。

目前,学校共有12个专业,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北京市示范专业2个。

3.瞄准区域经济热点,校企共同打造新专业

2015年,学校新增设了航空服务(空港地面服务方向)专业,共招收本市初中毕业生76人,出色地完成了招生计划。

第一,专业设置符合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为学生就业明确了方向。首都第二国际机场的建立,成为大兴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和层次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使考生和家长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充满了信心。第二,真正实现了招生就业一体化。使考生和家长对就业岗位及企业用人标准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学校和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课程标准,建立考核评价标准,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并且参与了招生咨询及招生录入的全过程。第三,学校是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就业指导先进单位,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使考生和家长对学校增强了信任感。

由此可见,产业发展需求,明确的就业导向,鲜明的办学特色,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课程建设

1.重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学校组织了2014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指导各专业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从职业岗位出发开展广泛深入的专业调研,分析论证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结合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将知识、技能、素养有机整合,提出“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终身学习为基础”建设公共基础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一致为核心”构建专业课,“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拓展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建设专项综合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形成了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各具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如金融事务专业建立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建立了 “课岗对接”课程体系,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建立了“双证书”课程体系等。

2.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

学校按照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要求,在各专业开设语文、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德育、公共艺术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严格执行教育部《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公共艺术课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开发了《中职职业素养》和《中职职业素养拓展》两门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为各专业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置情况

序号

课程

学时数

占总学时数比重(%)

课程数量(门)

1

公共基础课

15704

32.07

10

2

专业核心课

9242

18.88

101

3

其他课程

11342

23.17

149

4

顶岗实习课程

12672

25.88

 

合计

100

160

 

 

在课程设置中,理实一体课程149门,共计13098学时,占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其他课程)的63.63%;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118门,共计10824学时,占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52.58%;对外开放课程,共计324学时,占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1.57%;网络课程5门;微课辅助教学课程共计37门,共有微课62个。

学校各类课程用书符合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制定的用书目录要求。

教材选用情况

序号

教材级别

种类

1

国家规划

10

2

市级规划

28

3

校本

13

4

自选

199

合计

250

 

 

3.优化核心课程建设   服务培养目标需要

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金融业呈现服务、融合、高端发展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要由原来生产一线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向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转变。为此,金融事物专业对重点核心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

1)建立学校、金融企业、金融服务业三方面合作机制。企业专家与骨干教师一起深入调研,针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共同分析论证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如《客户与金融产品代理》课程教学设计在原有代理银行业务和代理保险业务的基础上,根据证券快速发展趋势,增加了代理证券业务,培养学生能够为中小企业企业创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基础业务能力,实现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

2)建设金融(3+2)中高职衔接专业,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金融事务专业将与对口高职院校的“金融与证券专业”对接。目前已与对口院校共同制定了3+2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就培养目标的层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的衔接资源的使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论证,真正实现全方位对接,满足首都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紧跟行业发展变化,做到核心课程与产业精准对接,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不仅满足了人才市场需求,也为学生的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㈢教学改革

1.建立以赛促教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学校建立了“三级”(国家级、市级、校级)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制度和教学、专业技能、教学成果奖励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历练成长搭建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能。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教研室、系部进行全员比赛,同时开展听课教研活动,督导室、系主任参加并加强指导,推出校级的参赛教师;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在各系部授课比赛的基础上,组织全校的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由校内外专家组成评比小组。赛后,学校以“一对一”或集体形式对所有参赛教师进行反馈指导,学期末组织教学成果交流大会。授课比赛的校级第一名教师和参加市级国家级的比赛的获奖教师进行展示,由督导室点评,全体教师观摩,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今年参加国家、市级教学比赛教师5人次、二个国家级一等奖,一个国家级二等奖。学校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会计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的四位教师参加了市级专业技能比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有2名获取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每学期期末均对参加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论文课题比赛获奖教师给予奖励,并作为职评、评优、高层次进修的依据。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学校教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悉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有的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过程中不仅愿学而且乐学。在知识学习技能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把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落到实处。

学校还十分重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组织三批教师参加了国家和市级微课学习制作培训,利用暑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全员培训,进行微课制作辅导,制作微课62个。开展了校级微课评选,4人次参加了全国和北京市信息化教学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引导教师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困而学互联网自主学习网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将学生“困而学”的状态与“互联网自主学习”法相结合,利用资源型、构建主义原理,跳出“教而学”的教学困境,以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以网店Logo创意设计课题为例:一是课前准备。根据课题任务进行学习资源准备、知识准备;二是课上教学。明确任务,根据主营产品进行网店Logo设计;分析任务,讲授Logo设计的基本知识,告知学生评价Logo创意设计的评价标准;完成任务,运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Logo创意设计(教师活动:提醒互联网自主学习步骤、常用工具资源、进行答疑指导。);总结评价,交互式点评。三是评后做,根据创意设计完成情况,分层提出要求,进行指导。

“困而学互联网教学法”实现了互联网加任务驱动教学法相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就业创业能力。

(四)德育工作

1.依据学生成长规律 创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教育教学、全员育人体系

依据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创建了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一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差异的“深浅相宜”的文化课考核标准;二是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三是职业道德和德育量化考核标准。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心理变化脉络与对专业的认知规律,进行学期课程安排,增开了《商贸文化》《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在正确树立“三观”的同时,了解行业传统文化,培养“诚信为本”的职业素养。创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评价方式,重视过程评价,突出能力培养,建立多元评价的“三个三”评价方式。

构建多时空、全方位的全员育人体系。首先在组织保障上,党委书记在负责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直接分管学生工作,党政工团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从领导、教师到工勤人员都为育人者。其次是规范全员育人三种机制:一是以教育和预防为主,防堵结合的安全机制;二是以管理疏导为主,以导促变的行为规范机制;三是以练促教,以赛促提高的才艺增长机制。

2.坚持五个常抓不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坚持依法治校,建立校法合作机制。学校与地方法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定期开展“三个一”(每个学期一次专题讲座、一次自主法制教育主体班会、一次专题参观)活动。

2)坚持从有形的东西抓起,狠抓养成教育。学校以“两风建设”为核心,以 “建设文明校园”为载体,以“开放的学习时空”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校风开展“三抓”(抓两操,早晚自习、课外活动)“三整”(整顿出入校门、宿舍、仪表仪容),“两统一”(统一校服、佩戴胸卡)活动,学风建设主抓三个阵地,即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顶岗实习。

3)坚持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育人活动。学校学管部门与教学部门联动,共同制定学生活动方案,坚持在时间上占满位,空间上不留死角,多找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学校建立了和合唱团、创意手工社、田径队、篮球队、英语屋等14个社团组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开展了2014中网服务、传统文化进校园、“遵纪守法”“感恩”“诚信”主体班会、校园歌手大赛等23项大型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品质,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4)坚持职业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建立“三项教育”工程,即一年级职业理想教育,二年级职业道德教育,三年级就业理想教育。

5)坚持环境育人,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加强德育内涵建设的同时,把“创建一流校园文化”落在实处。校园建筑精心设计,楼道文化有序呈现,优雅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良好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沐浴在德育的暖风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创设了良好条件。

5.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为载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其中,20153月到5月,学校举办了第二届“寻找商贸漂亮中国字”硬笔书法大赛。共有928名学生参加了初赛,150名学生进入复赛,最终以展览的方式,进行全校学生投票评出一、二、三等奖。同时将优秀获奖作品在校园宣传栏进行展览。为组织好比赛,举办了“中国汉字文化”专题讲座,教师深入学生中开展辅导,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潮。学生通过参赛,深入了解了中国书法艺术,感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学习书法的情趣。同时,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体验了静心养气的陶然、磨练意志的艰辛,提升了学生文化修养。

(五)校企合作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学校始终以校企合作作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选择了具有行业特点的龙头企业为合作对象,2014年与21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章程,完善了校企合作5项管理制度。分别建立了“全程参与”、“行业依托”、“学训一体”、“大师工作室”、四种类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式。

学校建立顶岗实习基地57,接受学生512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52门,开发教材23本。行业企业投入资金18.26万元,用于支持专业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2.建立大师工作室,依托行业创特色

学校2014年建立了三家“大师工作室”。其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基础上,聘请了行业资深专家鲁绯博士,成立了“鲁绯大师工作室”并与其负责的检测机构签署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鲁绯大师带领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知名专家共8人,对专业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3+2)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讨,针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衔接、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鲁绯大师亲自为本专业100人进行发酵食品方面的专业讲座。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实训室为学生讲授知识、指导实训操作。有6位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共计416学时,企业接收2012级和2013级学生顶岗实习840学时。目前,“鲁绯大师工作室”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正式挂牌,在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保证了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紧跟行业动态变化,真正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

(六)区域与国际合作办学

1.深化国际合作办学,扩大与国外知名院校交流

学校与1998年开始先后与英国国家商业与技术委员会开展(2+2)中职学历教育合作,与英国威根·利学院开展(3+2)高职学历教育合作后又与英国伦敦纽汉姆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与英国哈罗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交流联系。

英国商业协会(BPEC)、威根·利学院多次派专家到校评审并进行指导纽汉姆学院教授为北京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北京市职业教育技术协会举办了中职教育供给优质课程教育讲座。英国哈罗学院多次派出学院领导及骨干教师到校交流。双方就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就业能力手册》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还邀请学生参加英方每年举办一次的全球创业周活动。

通过中英双方的合作办学与交流,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通过“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建立了一支理念先进、思维开阔的教师队伍。目前中英双方互访交流80余人次,与威根·利合作的高职班毕业学生1000余人,BTEC中职班毕业学生957人。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不少学生走上了管理岗位,其中有的担任了德意志银行人力资源部主管,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的经理,张一元茶叶总公司天津分公司经理等职务。

2.拓展国际视野,培养跨国文化交流能力

威根·利高职班与英国纽汉姆学院学生合作参加了每年一次的“全球创意周”活动。这一活动是由来自全球六大州的青年人参与为期一周的创业活动。活动旨在,青年人将通过参加国内外的一些活动来探索、培养、创业、创业、创新能力。

这次全球“创意周”活动主题是:创办一家“社会性的企业”。学校2012级高职班学生分成五组,根据活动主题提出了五个企业策划方案。五个小组的中英文策划方案,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视频与英方学生进行交流,双方分享了各自的创意,并就此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改进方案。

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学生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体验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中英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提升了跨国文化交流的能力。

3.开展区域合作办学,服务西部经济建设

学校与河北、内蒙等地区学校就学生联合培养,形成全面合作的办学模式。凭借学校优良的师资、先进的实训条件及校外实训基地,共计培养学生120人,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七)学校管理

1.校长负责,二级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二级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龙头带动,校企合作”的理念,遵循“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机制,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根据学校专业定位,参加了北京市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北京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中高职课程衔接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并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为学生就业,升学搭建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3、构建全员信息化量化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在历史进程中,曾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随着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须继续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学校从2014年起,从考核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行全员量化考核,做到人事管理准确、迅捷、公平、透明,真正实现制度管理。

全员信息化量化考核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员化。从校长、书记到后勤人员,均纳入考核体系。二是量化。根据每类岗位不同工作性质,分配权重,考核结束一律用分值体现。三是过程化。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分别设置了年度、学、,月甚至是周考核。四是信息化。全部考核项目均在网络上进行。五是多维度。每个被考核者均要接受多方面的评价,使考核结果更加面、真实、准确。六是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挂钩。考核结果与聘岗、职称评定、奖金发放挂钩。

此次人事制度管理改革,突出了公平性、透明性,充分体现了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

4、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常规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转变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共有《北京商贸学校教师行为规范》、《教学行政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学常规管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九个方面49项制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四次修订,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增减、修正。今年增补了《北京商贸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加强了专业教学标准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的规范管理。

(八)校内督导

1、组织机构完善,人员结构合理

学校督导室编制4人,人员分工明确,全部为副高级以上职称。在督导工作中坚持“服务、指导、严把关”的理念,做好教学检查听课工作,强化对教师服务指导的针对性,建立了听课反馈,课题指导,定期交流的工作机制。

2、质量监控体系完备,测评技术手段先进

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三级组织监控系统,由校级领导、教务督导和系部主任、教研室三个层次构成。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学全过程。制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参评主体主要由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教务常规检查和学生评价三部分构成。评价方法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定性、定量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建立了听课反馈、学生座谈会、教师教学质量追踪机制。测评手段采用了学校自主研发的《全员参与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系统》,学生全部参与测评。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职、出国培训的依据。学校还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整评价内容,确保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动态更新,使质量监控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相适应。

四、学生发展

(一)就业情况

学校通过强内涵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了学校的办学功能,提高了办学质量,创出了鲜明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好,就业对口率高。历年毕业生分配率均为100%。

2015年毕业生398人,就业率为100%,就业对口率达81.8%,其中在北京就业368人。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全市金融、食品等五大行业、35个工种。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人数为320人,占80%;到中小企业等基层服务就业为78人,占20%;自主创业为2人。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收入2730元。

学校采取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一年后平均月薪3410元,薪酬满意度达95%以上。家长对与学校相关的各项目评价均为优良,总体上是满意的;11级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高达96%,毕业生雇主满意度为95%。

专业

就业人数

本地就业人数

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就业人数

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人数

对口率

初次就业

平均月薪

就业一年后

平均月薪

会计

87

81

13

74

92

3100

3600

金融事务

90

90

18

72

88

3200

3700

旅游服务与管理

11

9

6

5

76

2500

3200

电子商务

23

18

5

18

83

3000

3500

铁道运输管理

106

106

11

95

77

2600

3300

计算机应用

28

21

8

20

89

2800

3500

动漫游戏

15

13

5

10

74

2500

3200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

10

6

4

6

76

2500

3200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9

7

3

6

78

2400

3400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19

17

5

14

85

2700

3500

 

毕业生就业后“素养高 技能强 融入快”,获得单位高度认可,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谢文丽,2011级铁路运输管理专业一班的学生,2014年6月经由学校推荐到北京站实习,同年7月被派往客运车间客运员岗位。工作期间,她运用自己在学校掌握的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很短时间熟悉车站的客运设施设备和客运车间的主要工作内容,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她秉承“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热心服务每一位旅客,帮助他们排忧解难。2015年春运期间,有一名患有重病的老人乘车,谢文丽得知情况后,陪同他的子女一起把老人送上车并和车长做了重点旅客交接,老人的子女非常感激,同时也得到了站领导和师傅的肯定。谢文丽只是学校众多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员。他们扎实专业知识、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三级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二)升学情况

学校2011级毕业生除就业学生外,全部升入高职学习,升学率100%。

(三)取证情况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85%。

(四)获奖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工作,从课程安排、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鉴定到校园活动都贯穿技能大赛的内容,始终做到竞赛标准与课程标准、竞赛项目与实训内容、竞赛设计与教学设计、竞赛过程与教学过程、竞赛组织与课堂教学、竞赛规程与教学管理、竞赛要求与实训办法、竞赛安排与校园活动的“八结合”,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 以赛促发展”。2014-2015学年度,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市级以上技能大赛13个,其中北京市44名学生获奖。

比赛名称

奖项

北京职业院校第三届“求实杯财会综合技能比赛

一等奖

2015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技能大赛

一等奖

北京职业院校第三届“求实杯财会综合技能比赛

一等奖

北京职业院校第三届“求实杯财会综合技能比赛

二等奖

2015北京市电子商务技能大赛

二等奖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职组)全国总决赛

三等

2014全国中职金融专业技能大赛

三等

北京职业院校第三届“求实杯财会综合技能比赛

三等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职组)全国总决赛

三等

北京职业院校第三届“求实杯财会综合技能比赛

三等

2014年北京市中职会计职业技能大赛

三等

2014方正证券杯财金知识大赛

其他

食品检验工高级证书

其他

 

北京商贸学校自2011年承办北京市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大赛,屡次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大赛,已成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主要载体,成为专业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

五、 社会服务

(一)创新培训模式,扩展培训规模。

2015年,我们继续秉承“依托食品产业,行业办学,立足二商,面向社会”的宗旨,以培训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全力搭建培训体系的平台。截止目前,累计组织主体班、各级各类鉴定2583人次,家政服务员培训学员900人左右,其它考试培训1500人次。全年非学历培训到款170万元。学校被评为“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优秀教学站点”。

(三)技术服务

学校注重专业与企业的“对口技术服务”。 通过为企业行业进行技术服务,一方面学校增强了市场意识和服务能力,一方面推动自身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同时加强了校内资源统筹、整合力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在校内食品感官实训基地为企业进行果味醋口味测试调研及产品包装调研;铁道运输管理专业输送学生,为北京西客站做好国庆节客运服务;双“十一”期间,电子商务专业从事电商在线客服。2014-2015学年度,企业为学校共投入18.26万元资金资助。

六、特色创新

(一)学校立足于“服务于首都现代化服务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服务于首都民生的需要,服务于二商集团发展目标的需要” 的功能定位,开展了多规格、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学校于2008年底建成家政服务实习实训基地,并在北京中职学校中率先主动承担起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先后被北京市劳动局授予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机构牌匾,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认定的“待岗转岗再就业人员培训资质”、“外来农民工特殊工种培训资质”以及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总工会认定的“家政服务工程”培训单位。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特大型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引入企业参与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新开设了航空服务、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扩大学校为首都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的范围,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三)在后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三级顶岗”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知识和校内实训基地模拟训练相结合的初级顶岗学习后,参加企业的如“春运”等阶段性的中级顶岗实习,最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后到企业“零距离”上岗。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改进措施:1.建立更加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不仅在内容上紧密合作,而且在形式上设立企业人员专门的办公区域,拨出专款用于校企合作建设活动;2.依托行业企业,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从新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到学生的就业分配一条龙的合作

(二)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改进的措施:1.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机制建设。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健全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强化“育人为目标”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做好专业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对接;3.加强教师现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015年12月15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北京商贸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